皇甫謐《針灸甲乙經(jīng)》:肝癰的主癥、病因病機、分型、治則 1.《針灸甲乙經(jīng)·邪氣聚于下脘發(fā)內癰第八》:“肝癰兩脅下滿,臥則驚,不得小便?!?br />
2.《針灸甲乙經(jīng)·淫第九下》:“黃帝問曰:病之生時,……飲食不節(jié),陰氣不足,陽氣有余,營氣不行,乃發(fā)為癰疽,陰陽氣不通而熱相搏,乃化為膿?!?br />
《針灸甲乙經(jīng)》在《素問·大奇論》基礎上對肝癰的癥狀和病因病機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指出“雍”是“癰”,“胠滿”是“兩脅下滿”;其病機是體內陰不足而陽有余,氣血阻滯,瘀熱搏結而成。
3.《針灸甲乙經(jīng)·陰受病發(fā)痹下》:“虛邪之中人也,凄索動形,起毫毛而發(fā)腠理,其入深,內薄于骨則為骨痹,……薄于脈中則為血,閉而不通,則為癰。”
《針灸甲乙經(jīng)》指出“肝癰”的病機是外邪內侵,脈中氣血不暢而發(fā)為癰。
4.《針灸甲乙經(jīng)·病形脈診第二》:“肝病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大甚為內癰?!?br />
5.《針灸甲乙經(jīng)·淫第九下》:“癰發(fā)于脅名曰敗疵,……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br />
此兩條為肝癰已成和肝癰破潰時的癥狀。
6.《針灸甲乙經(jīng)·淫第九下》:“癰發(fā)于脅名曰敗疵,……治之以連翹草根及赤松子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令竭得三升即強飲,厚衣坐于釜上,令汗至足已。”
連翹草根據(jù)考據(jù)可能是連翹根,“連翹飲”是《內經(jīng)》十三方之一,《針灸甲乙經(jīng)》以之治療,可能源于《靈樞·癰疽)篇,該篇云:“發(fā)于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挫連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馬蒔在《靈樞注證發(fā)微》解釋:“連翹,今之連翹也?!薄夺樉募滓医?jīng)》提出了透表解毒的肝癰重要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