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乙肝病毒的一系列指標中,乙肝病毒DNA轉陰,也就是基因轉陰相對來講最容易。一般地說,使用抗病毒藥物之后,基因含量的下降和轉陰的速度最快,有些人一經治療,一周內基因含量就明顯下降,數周至數月就可以轉陰,這當然是一個理想的結果。
目前臨床上抗病毒治療的療效考核指標,與患者所謂“轉陰”的指標顯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之所以造成目前醫(yī)生采用的考核體系和患者的期望值之間存在這樣大的差異,也說明了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療存在的困難和無奈。其實,這是大部分疾病治療的普遍狀態(tài),并不只有乙肝難治。試想一下,高血壓、糖尿病能徹底治愈嗎?是否找一位名醫(yī),找一種靈藥,就可以藥到病除?顯然不是。這里有一個心態(tài)問題。由于乙肝具有傳染性,社會上又存在著對乙肝患者甚至乙肝病毒攜帶者的種種偏見,促使他們對治愈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乙肝患者要像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那樣,強調長期的治療,通過目前的治療,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負面影響,而不必苦苦地追求轉陰,因為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無異于水中撈月、竹籃打水。
乙肝表面抗原轉陰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即使給予目前雖有效的治療,乙肝表面抗原的轉陰率也不到10%。鑒于病毒很難真正從肝臟或人體清除,有人便把乙肝表面抗原轉陰比喻為遠大理想,目標非常美好,但短期內無法實現。應當說明的是,有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和乙肝e抗體陽性,但乙肝病毒DNA陰性,轉氨酶也正常,長期隨訪多年均穩(wěn)定,未經任何治療,最后乙肝表面抗原轉陰,正可謂“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不過這樣的幸運者實在是個別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顯然,我們必須退而求其次,希望經過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把乙肝病毒DNA轉陰(血液中低于1000拷貝/毫升)、乙肝e抗原轉陰、乙肝e抗體轉陽。如果患者的轉氨酶較高,經過干擾素或核苷類似物(如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韋酯)治療有30%~40%的患者可以達到這一目標,可比喻為達到“小康水平”。因為一旦達到這一目標,病情一般能長期保持穩(wěn)定。
然而,許多患者經過正規(guī)的抗病毒治療,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可以轉陰,但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仍然陽性,而且一旦停止治療,乙肝病毒DNA又重新變?yōu)殛栃浴S袑<以O想,將來抗病毒藥物特別是應用方便的口服抗病毒藥物逐漸增多,如果患者能長期抗病毒治療(數種藥物交替應用數年或更長時間),在不停藥的情況下保持乙肝病毒DNA陰性,也有可能使病情穩(wěn)定,可謂達到“溫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