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黨參、白術(shù)、茯苓、當(dāng)歸、穿山甲、鱉甲、昆布、赤芍、 地鱉蟲、僵蠶、牡蠣、花蕊石、大黃、參三七。
隨癥加減:陰虛者加沙參、麥冬;血瘀甚者加丹參、莪術(shù);脅痛 加延胡。
【用法】 每日1劑,分2次煎服。3個月為1個療程。
【功效】 健脾益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
【主治】 肝炎后肝硬化及血吸蟲病性肝硬化。證屬脾虛 血瘀。
【效驗】 將6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對照組 30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病例均常規(guī)補充維生素、葡萄糖,根據(jù)病情予門冬氨酸鉀鎂、 氨基酸、ATP、輔酶 A,低蛋白血癥者補充白蛋白;肝性腦病者另予 谷氨酸鉀、谷氨酸鈉、乙酰谷酰胺或精氨酸;腹水或肢腫者予利尿劑。治療組加用上方,對照組加用心得安,治療1個療程。結(jié)果: 治療組血清ALT、AST、SB(總膽紅素)、SBA(膽汁酸)等肝功能指 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而對照組改善不明顯,兩組間 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門靜脈內(nèi)徑(PV)、脾 靜脈內(nèi)徑(SV)均無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及對照組 PV 均明顯減?。ǎ校迹?05),治療組 SV亦顯著減小(P<0.05),而對 照組SV僅稍有減??;治療組透明質(zhì)酸(HA)、Ⅳ型膠原(ⅣC)、層 粘連蛋白(LN)等肝纖維化標志物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 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P>0.05)。
【解析】 肝郁乘脾,脾失健運,變生痰濕,此為肝硬化形成之 本源;痰濕從陽化熱,或從陰生寒,因而有濕熱蘊結(jié)或寒濕困脾之變;病理機轉(zhuǎn)可為肝脾血瘀、脾腎陽虛、肝腎陰虛之證,病位涉及 肝、脾、腎;病理特征為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血陰精虧損,標實為水 裹氣結(jié)血瘀。發(fā)病過程中,脾虛生濕,水濕停留,肝郁氣滯,瘀血阻 絡(luò)為其病理關(guān)鍵。日久更可見痰瘀凝結(jié)之變。據(jù)此,以健脾益氣、 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為治法,予以強肝軟堅方。方中黨參、白術(shù)、茯 苓健脾益氣以除水濕,培補后天之本;赤芍、當(dāng)歸、大黃、參三七、花蕊石活血化瘀,改善肝內(nèi)血液循環(huán);穿山甲、鱉甲、昆布、地鱉蟲、僵 蠶、牡蠣軟堅散結(jié),以消瘕積聚。實驗研究表明,活血化瘀和補虛 扶正中藥具有良好的保肝降酶和抗肝纖維化作用,兩類藥物并用 比單用活血化瘀的抗纖維化作用更佳;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為組 方原則的經(jīng)方鱉甲煎丸,即能降低脾指數(shù),減輕瘀血癥狀,降低肝 門靜脈壓,改善肝內(nèi)血液循環(huán)。臨床觀察,強肝軟堅方能明顯減輕肝硬化癥狀、改善肝功能,縮小門靜脈內(nèi)徑(PV)和脾靜脈內(nèi)徑 (SV),具有良好的保護肝細胞、抗肝纖維化、改善門脈血流作用。
【來源】 王曉素等 強肝軟堅方對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門脈 血流及纖維化標志物的影響?yīng)?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3;37(4): 1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