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血液檢查
(一)血常規(guī)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
血常規(guī)檢測主要包括紅細胞數(shù)、血紅蛋白含量、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其分類、血小板計數(shù)等項目。乙型肝炎患者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或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偶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xiàn);重癥肝炎病人的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病人中可減少。
乙肝病毒感染者檢測血常規(guī)的臨床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判斷有無脾功能亢進重度乙肝、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脾功能亢進癥,導致外周血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破壞增加。如果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和血小板明顯降低,應考慮存在脾功能亢進癥,應注意檢查是否存在肝硬化。
2.指導抗病毒治療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作用,其中α干擾素對骨髓的抑制作用尤為明顯,因此在進行抗病毒治療前及抗病毒治療中,應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一般來說,當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2.5×109/L、血小板<5×109/L時,不要選用或停用α干擾素,可選用核苷(酸)類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徳福韋酯、恩替卡韋、替比夫定等)進行等抗病毒藥物。
3.判斷有無細菌感染重型乙肝、肝硬化患者易并發(fā)各種細菌感染,尤其是由腸道革蘭陰性菌引起的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如果乙肝患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應注意是否合并細菌感染。
4.有助于判斷是否存在再生障礙性貧血乙肝病毒感染者如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全血象降低,應考慮是否存在再生障礙性貧血。
(二)血氨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
在生理正常情況下,體內氨主要在肝臟經(jīng)鳥氨酸循環(huán)合成尿素,再由小便排出體外。肝功能不全時,尿素形成減少,氨被清除減少;或由于門脈高壓,門體靜脈存在短路,門靜脈內的氨逃脫肝的解毒,直接進入體循環(huán),從而引起血氨增加。
血氨的參考值為11~32μmol/L(微摩爾/升)(酶法)。
乙肝患者測定血氨濃度主要用于估計肝損傷程度及其預后。在急、慢性肝炎時,血氨正?;蜉p微升高。在重癥肝炎患者,尤其是肝性腦病病例可顯著升高,常遠遠超過同一患者在無神經(jīng)精神癥狀時的數(shù)倍。在不同的肝病患者中,肝性腦病時,血氨往往明顯升高,氨中毒可能成為主要發(fā)病因素,所以臨床上稱為氨性肝昏迷。在此種病例中,血氨水平隨著昏迷加深而進行性升高。在腦電圖上,血氨越高,慢波的改變越明顯;而暴發(fā)性肝炎患者,盡管肝細胞壞死可致肝清除血氨功能衰減,但往往血氨尚未明顯升高即已陷入深度昏迷。其發(fā)病可能與神經(jīng)遞質的失常及糖、電解質代謝紊亂有密切關系。對這種病例,血氨測定就不能作為診斷肝性腦病的主要依據(jù)。
?。ㄈ┠蜃訙y定
肝臟還能合成參與血液凝固的一些蛋白質,稱為凝血因子。測定凝血酶原凝血時間(PT),可以反映肝臟合成凝血因子的貯備功能。正常人的凝血酶原凝血時間為9~15秒(s),常州市三院參考值為11~15秒(s),如超過20秒(s)以上,提示病情嚴重,有進展肝功能衰竭的危險。
另外,根據(jù)凝血酶原時間值還可推算凝血酶原活動度(PTA或HDD),正常凝血酶原活動度(PTA)為80%~120%,常州市三院為70%~130%。
凝血酶原活動度是反映肝損傷嚴重程度的敏感指標,該數(shù)值越低,肝損傷越重,預后也越差。當急性乙肝患者凝血酶原活動度≤40%時提示存在急性肝衰竭(急性重型肝炎和亞急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患者中,凝血酶原活動度≤40%時提示存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如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慢性肝炎凝血酶原活動度<50%時提示遠期預后差,凝血酶原活動度<50%的慢性肝炎患者死亡率是凝血酶原活動度大于50%者的2倍。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愈甚,其發(fā)生肝硬化的機會愈多。
?。ㄋ模┘滋サ鞍椎臋z測及其臨床意義
甲胎蛋白(AFP)主要是胎兒肝臟的卵黃囊合成的一種胎兒血清蛋白。AFP參考值:定性為陰性,定量為0~8.6ng/ml(納克/毫升),常州三院AFP正常參考值為0~10ng/ml(納克/毫升)。當肝細胞惡變時,含量可大大提高,因此可把它作為診斷肝癌的依據(jù)。但其他惡性腫瘤如胚胎細胞癌、胃癌、膽管癌、胰腺癌和肺癌以及高鉻酸血癥、囊性纖維變性、運動失調性毛細血管擴張等患者的血清AFP也可升高;正常孕婦血清AFP含量最高不超過500ng/ml(納克/毫升);先天性神經(jīng)管缺損、胃腸道畸形、畸胎瘤、先天性腎病等都可致母血中的AFP升高。
甲胎蛋白的檢查在肝病中的臨床價值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兩點:
1.能及早發(fā)現(xiàn)肝癌AFP是目前肝癌診斷中特異性最強、敏感性最高的一項血清學檢測方法,是早期診斷肝癌的指標之一。肝硬化患者易并發(fā)肝癌,所以肝硬化患者要定期(一般每6個月檢查一次較合適)復查AFP。
如能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炎和生殖腺胚胎性腫瘤,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大于400ng/ml(納克/毫升)者應高度懷疑肝癌;50~300ng/ml(納克/毫升)持續(xù)8周以上者(肝癌發(fā)生率為10%~30%)也應懷疑肝癌,并須密切追查。但不應把甲胎蛋白作為診斷肝癌的絕對指標。
2.對活動性肝病判斷具有重要價值血清甲胎蛋白升高也常見于肝細胞大量壞死、急性病毒性肝炎、新生兒肝炎、肝硬化和慢性活動性肝炎?;顒有愿尾〖滋サ鞍咨叻韧ǔ2淮螅嘣?00ng/ml(納克/毫升)以下。但肝癌與活動性肝病的鑒別主要依靠甲胎蛋白動態(tài)觀察。肝炎患者大多數(shù)在2個月內顯示下降趨勢,而肝癌的甲胎蛋白呈持續(xù)高峰或逐漸上升。但為慎重起見,這些病人甲胎蛋白降至正常后仍需復查,以便能及早發(fā)現(xiàn)肝癌,或進一步排除肝癌。
?。ㄎ澹└卫w維化指標檢查
目前臨床檢查肝纖維化的血清學指標有以下四項:
1.透明質酸透明質酸(HA)在目前所有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中是診斷價值最高的一個指標。它是由間質細胞合成,大部分在肝內被代謝。但肝病患者間質母細胞增生,合成HA明顯增多,同時肝細胞受損,對血中的HA攝取及降解產(chǎn)生障礙。HA值隨著肝病的發(fā)展而逐漸增加,同時又隨著病情的好轉而逐漸下降。正常參考值為<40ng/ml(納克/毫升)。
2.層黏連蛋白層黏連蛋白(LN)是細胞外間質中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與Ⅳ型膠原結合形成基底膜骨架。肝纖維化傾向時,LN合成和沉積大大增加。正常參考值為<120ng/ml(納克/毫升)。
血清層黏連蛋白在肝硬化時明顯增高,其敏感性為98%,特異性為91%。與門脈壓或食管下端靜脈曲張程度相關。
3.Ⅲ型前膠原肽和前膠原ⅢⅢ型前膠原肽(PⅢP)由前膠原Ⅲ(PCⅢ)裂解入血,血清水平增高反映Ⅲ型膠原合成旺盛。血清水平與匯管區(qū)容積及其周圍成纖維細胞數(shù)顯著相關,也與肝纖維化程度相關。肝內炎癥壞死時Ⅲ型膠原降解,Ⅲ型前膠原肽也可增高。Ⅲ型前膠原肽主要反映活動性肝纖維化,是動態(tài)觀察抗纖維化藥物療效的較好指標。Ⅲ型前膠原(PCⅢ)有相似的臨床意義,不過受炎癥的影響較小。PCⅢ正常參考值為<10.6ng/ml(納克/毫升)。
4.Ⅳ型膠原Ⅳ型膠原(CⅣ)是血管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肝纖維化傾向時,血中Ⅳ型膠原明顯增加,可導致肝竇“毛細血管化”,使肝細胞的損傷和功能障礙進一步加重。CⅣ正常參考值為<28.3ng/ml(納克/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