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通氣方
【組成】柴胡10g 赤芍30g 丹參30g 當(dāng)歸l5g 生牡蠣30g(先下) 廣郁金10g 川楝子l2g 桃仁l2g 紅花10g 桔梗10g 紫菀10g 地鱉蟲l2g
【功效】化瘀軟堅、開利三焦。
【主治】用于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瘤、肝囊腫等,癥見脅腹脹痛較久,繼發(fā)腹部脹滿,腹脹不以饑飽為增減,一般夜間為重,漸變腹部膨大,擊之如鼓,無移動性濁音(無腹水),有兩脅積塊(肝脾腫大),舌苔薄白,脈弦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
【方解】本方用柴胡、赤芍、當(dāng)歸、丹參、郁金、紅花,仍守治肝治血之本;川楝子疏肝氣以去痛,取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之意;桃仁破血行瘀,以泄血結(jié);地鱉蟲、牡蠣,是蟲、介類藥物,能磨化久瘀,軟堅消積,對血積深痼,尤為適用。紫菀、桔梗,則在治肝治血的基礎(chǔ)上開利肺氣,使三焦通利,氣暢滯消,從而消除腹脹。
【加減】肝脾腫大顯著者加鱉甲30g,炮山甲10g,青皮10g,莪術(shù)10g,雞內(nèi)金10g。
【點評】本證常由肝炎繼發(fā),是由血瘀導(dǎo)致氣滯,此非胃腸氣滯,故與飲食無關(guān)。印老認(rèn)為本證屬于肝性腹脹,是由于肝血瘀滯而引起的氣機(jī)不暢,不同于脾、胃、腸功能失調(diào)所引起的腹脹,冶療必須在化瘀、軟堅的基礎(chǔ)上,使用開利肺氣的藥物,如紫菀、桔梗、款冬花、枇杷葉等,以開利三焦氣道(三焦為水、氣的通路,上出于肺、下達(dá)膀胱,故開肺氣即可通調(diào)三焦),便氣行、瘀散,而腹脹即愈。開從肺論治肝性腹脹之先河。驗之臨床,常獲效驗。
【驗案】吳某,男,16歲。1990年11月22日初診。
初診主訴:腹脹,右脅痛4年。病史:患者4年來經(jīng)常腹脹,右脅疼痛,疲乏無力,心煩口苦,納少便溏,小便短赤。面色晦黯,肝掌,胸前散在蜘蛛痣,舌質(zhì)紅,苔微黃,脈弦細(xì)。檢查:B超示肝內(nèi)回聲不均,提示早期肝硬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強(qiáng)陽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195U/L。辨證:血瘀氣滯,毒郁于肝。西醫(yī)診斷: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治法:疏肝開肺,解毒利三焦。處方:化瘀通氣方加減,藥用柴胡10g,赤芍30g,當(dāng)歸l5g,丹參30g,生牡蠣60g(先下),廣郁金15g,川楝子10g,桃仁10g,地鱉蟲10g,紫菀10g,桔梗10g,蒲公英30g,地丁30g,土茯苓30g,茅根30g,虎杖30g,黃芩l2g,黃連6g,水牛角30g(先下),人工牛黃2g(分沖)。7劑,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二診:1990年l2月20日。連續(xù)服藥1個月,腹脹消失,食納增進(jìn),肝功仍未恢復(fù)正常,但HBsAg滴度下降,舌紅,舌根部苔微黃。繼服原方7劑,效再服。三診:1991年2月21日,連續(xù)服用上方兩個月,諸癥消失,復(fù)查肝功能,雖未恢復(fù)正常,但蛋白電泳已正常。仍用原方,繼續(xù)清肝、解毒,以圖使HBsAg早日陰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