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滯濕阻型
臨床常表現(xiàn)為腹大脹急,叩之如鼓,兩脅肋脹痛,煩躁易怒,噯氣或得矢氣后稍舒,小便不利,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或弦緊。治宜行氣利水。常用藥如:柴胡、蒼術(shù)、厚樸、白芍、橘皮、木香、佛手、香附、枳殼、白術(shù)、砂仁、大腹皮、沉香等。常用方如:平胃散合逍遙散加減。
(二)中焦?jié)駸嵝?br />
臨床常表現(xiàn)為腹大腫脹,體重困倦,胸脘滿悶,煩熱口苦,惡心厭油,小便赤澀,大便黏滯不爽,或見目黃、身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滑。治宜清熱利水。常用藥如:黃芩、茯苓、黃連、知母、通草、薏苡仁、白術(shù)、厚樸、砂仁、澤瀉、橘皮、枳實、荷梗、竹葉。常用方如:中滿分消丸加減。
(三)水濕內(nèi)盛型
臨床常表現(xiàn)為腹大膨隆,脹急不能安臥,堅滿拒按,轉(zhuǎn)側(cè)困難,體質(zhì)尚實,小便艱少,大便不暢,利水藥仍未顯效者。治宜攻逐水飲。常用方如:舟車丸、十棗湯、禹功散等。
(四)肝脾血瘀型
臨床常表現(xiàn)為腹大堅滿,面色晦黯,肌膚甲錯,胸腹壁可見脈絡(luò)暴張,或見血縷赤痕,四肢消瘦,肝掌,或便血、吐血,舌紫黯,苔燥,脈沉澀。治宜活血利水。常用藥如:水紅花子、三棱、莪術(shù)、澤蘭、穿山甲、大黃、白茅根、水蛭、馬鞭草、青皮、黃芪、三七等。常用方如水紅花子湯(見秘驗方3)加減。
(五)脾虛濕阻型
臨床常表現(xiàn)為腹大腫滿,按之如囊裹水,面色萎黃,四肢倦怠,氣短乏力,或見肢腫,納呆,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zhì)淡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xì)弱或沉緩。治宜健脾利水。常用藥如:山藥、黨參、白術(shù)、茯苓、薏苡仁、半夏、橘皮、扁豆、蓮子、黃芪、澤瀉、厚樸等。常用方如:六君子湯加減。
(六)陽虛水泛型
臨床常表現(xiàn)為大腹水腫,形寒肢冷,腹脹,面色白,小便短少,脘腹?jié)M悶,入夜為甚,舌胖質(zhì)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弦大或沉細(xì)而重按無力。治宜溫陽利水。常用藥如制附子、肉桂、干姜、黨參、白術(shù)、豬苓、甘草、車前子、茯苓、澤瀉、牛膝等。常用方如: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加減。
(七)陰虛濕阻型
臨床常表現(xiàn)為腹大腫滿,肝區(qū)隱痛,脘腹撐脹,煩熱口干,四肢消瘦,失眠多夢,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舌紅,無苔,或舌干起芒刺,脈弦細(xì)數(shù)。治宜養(yǎng)陰利水。常用藥如:白茅根、豬苓、女貞子、茯苓、枸杞子、白術(shù)、滑石、阿膠、通草、天花粉等。常用方如:豬苓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八)肺氣不利型
臨床常表現(xiàn)為大腹水腫,微惡風(fēng)寒,氣道喘滿,小便不利,大便不暢,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治宜宣肺利水。常用藥如:炙麻黃、桑皮、生石膏、海蛤粉、半夏、薏苡仁、橘皮、炒杏仁、川椒目、全栝樓、赤小豆、冬瓜仁、蘆根、車前子、生姜皮等。常用方如:麻杏石甘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