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貫虎金湯
【方源】
《黃貫虎金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13例》[晉中恒.新中醫(yī),1999,31(9):41-42]。
【組成】
黃芪、山楂、蒲公英各30g,丹參、黨參各20g,當(dāng)歸、白術(shù)各15g,貫眾、柴胡各10g,虎杖25g,生大黃(后下)6~10g,郁金12g,三七末(分沖)3g,蜂房、炙甘草各6g。
若惡心,嘔吐,納差者加旋復(fù)花(布包)12g,砂仁(后下)6g,雞內(nèi)金20g;若脅肋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5g,香附10g;小便黃,口苦,苔黃膩者減黃芪、黨參用量,加金錢草、茵陳各30g;大便秘結(jié)者增加生大黃量;便次增多者,減生大黃量,另加茯苓20g;若陰損及陽,伴陽虛者酌加菟絲子、淫羊藿各10g。
每日1劑,水煎服。3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每月復(fù)查1次肝功能及乙肝五項。
【功效】
益氣健脾,化濕解毒,理氣活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驗案】
趙某,男,38歲,工人,1992年6月13日初診。
主訴:肝區(qū)隱痛加重1個月。
病史:2年前因勞累后出現(xiàn)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肝區(qū)隱痛,休息半個月病情不見好轉(zhuǎn),經(jīng)肝功能檢查(異常)及乙肝五項檢查(HBsAg、抗-HBc均為陽性),診斷為乙型肝炎。住院治療20天癥狀好轉(zhuǎn)(但HBsAg、抗-HBc仍陽性)而出院。
檢查:食少納呆,脘腹痞滿,口干略苦,小便短黃,大便不爽,神疲乏力,頭昏多夢,舌淡邊有齒痕,尖有瘀點,苔厚膩微黃,脈弦滑。肝區(qū)壓痛,肝于肋下2.5cm處,質(zhì)軟,邊緣尚銳利,脾未觸及。肝功能:TTT 13U。乙肝五項:HBsAg、HBeAg、抗-HBc均為陽性。B超示肝大3cm,內(nèi)部光點粗密均勻。
中醫(yī)診斷:脅痛(脾虛,濕熱夾瘀)。
西醫(yī)診斷: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
治則:益氣健脾,化濕解毒,理氣活血。
方藥:黃芪、蒲公英、山楂各30g,黨參、丹參各20g,當(dāng)歸、白術(shù)各15g,虎杖25g,生大黃(后下)9g,郁金12g,貫眾、柴胡各10g,三七末(分沖)3g,蜂房、炙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1個月后,大黃減至5g同煎。
三診:服上方兩個月后,自覺癥狀消失,肝回縮到肋下1.4cm,肝功能恢復(fù)正常。乙肝五項:HBsAg(-),HBeAg(+),抗-HBc(+)。上方去蜂房加茯苓30g,陳皮6g。
四診:繼服1個月,肝臟回縮至正常,乙肝五項指標(biāo)均為陰性。隨訪2年無復(fù)發(fā)。
【按語】
黃貫虎金湯組方注重濕熱、氣虛、血瘀三證,不忘解毒、健脾、活血三法。用藥上選用黃芪、黨參、白術(shù)益氣健脾,脾氣健運,則濕邪得化,又可杜絕生濕之源;虎杖、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蜂房味甘性平,以毒攻毒,以除體內(nèi)濕熱疫毒之邪;生大黃苦寒泄降,解毒攻積,引濕熱積滯從大便而解;郁金、柴胡疏肝解郁,與活血化瘀之山楂、丹參、三七相伍,對慢性乙型肝炎兼郁及兼瘀之證切中病機(jī),郁及瘀除,肝臟血液循環(huán)改善,則有利于肝功能恢復(fù)及乙肝病毒的清除;炙甘草益氣健脾,調(diào)和諸藥。全方熔扶正祛邪于一爐,共奏益氣健脾,化濕解毒,理氣活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