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以取代肝穿刺的檢查嗎?
首先肯定的是,目前沒有可以取代肝穿刺的檢查。目前臨床醫(yī)生比較關注的肝纖維化的非侵入性診斷,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肝穿。
肝纖維化的診斷,歷來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尋找理想的方法診斷肝纖維化是目前臨床醫(yī)生面臨的挑戰(zhàn)。盡管肝活組織檢查仍是診斷的主要依據(jù),被視為金標準,但因為肝纖維化的形成過程既漫長又復雜,從整體來說慢性肝病的改變是彌漫性的,但就某個局部來說,病灶卻有顯著性的不同,且纖維化的進程也是此起彼伏,靜止與活躍呈間斷性,這使得利用肝活組織檢查來評價肝纖維化的程度和變化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難免要有取樣誤差和觀察者之間的變異,也影響病理診斷的準確性。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肝穿刺標本長度達到25mm,對肝纖維化分期的誤判率仍有25%。
在臨床實踐中,不僅第1次肝穿刺較難獲得,而且為觀察疾病進展和評價藥物療效進行第2次肝穿刺更不易實現(xiàn),因此運用無創(chuàng)性檢查對肝纖維化狀態(tài)進行評估十分必要和迫切。理想的無創(chuàng)纖維化標志物應當是適用于各種慢性肝病、可重復、與臨床結果具有相關性、能比較真實的反映肝纖維化,且必須對個體病人足夠敏感以辨別纖維化分期的演變,并反映抗纖維化治療一段時間后的效果。當前已出現(xiàn)了幾種方法,其一是測定血清中一種或多種細胞外基質成分、相關的酶類、和(或)與血生化指標相聯(lián)合評估肝纖維化;其二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血清蛋白聚糖N末端進行分析來反映纖維化程度;其三是綜合多項有價值的血清指標建立診斷肝纖維化的數(shù)學模型。最近歐洲纖維化協(xié)作組提出了結合年齡、透明質酸、Ⅲ型前膠原肽和基質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物1等四項指標建立的模型。在國內,曾民德等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基礎上建立了纖維化的診斷模型。
這些方法中有的已經(jīng)在辨別無或輕度纖維化,以及早期肝硬化方面成功地發(fā)揮了作用,但他們對中間階段肝纖維化(S2,S3)的判別仍有待提高。其四,應用影像方法(超聲、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掃描、圖像分析等)評估肝臟形態(tài)、血流變化、圖像紋理結構等特性來評價肝纖維化也有一些進展,最近法國研制了一種肝臟切變彈性探測儀Fibroscan,通過測定肝臟瞬時彈性圖譜來反映肝實質硬度,其效果如何尚有待于進一步驗證。這些都對肝纖維化的無創(chuàng)性診斷進行了比較有意義的探索,但是目前還是不能完全取代肝臟穿刺。
值得提出的是,對于醫(yī)生的治療而言,一個能反映纖維化發(fā)生的檢驗比僅僅體現(xiàn)纖維化沉積的檢驗更有意義,因為關鍵不在于有多少纖維化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在于纖維化是否仍在形成發(fā)展中。靜止的肝纖維化即使相對廣泛,但如果去除損傷因子,肝臟也可代償以維持生命。因此,建立能監(jiān)測纖維化發(fā)生發(fā)展的檢驗系統(tǒng),將有助于及時發(fā)現(xiàn)處于肝功能代償狀態(tài)但有進展性肝纖維化的病人,當然也能隨訪治療的效果。炎癥壞死的發(fā)展加之纖維生成的進展正是疾病進展惡化的關鍵所在,這是今后研究無創(chuàng)診斷方法時所應關注的,相信這種方法,會有肝穿刺活檢不具備的優(yōu)點,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肝穿刺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