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擬排石方
【藥物組成】茵陳、廣金錢草、川楝子、延胡索、白芍、桃仁、紅花、山楂、雞內金、二芽、萊菔子、甘草。
【隨癥加減】濕熱重者加龍膽草、梔子、黃芩;腹脹明顯者加木香、香附、枳實、厚樸;脾虛氣滯者加黨參、白術、茯苓、木香、砂仁。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服用。6~12劑為1個療程,通常是臨床癥狀基本控制后,改為不定期服藥,以防反復。不定期服藥時間均在1年以上。并囑患者平日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保持心情舒暢。血脂高者加服降血脂藥。
【功效主治】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行氣活血。
【臨床運用】36例患者,經治療,顯效14例,有效19例,無效共3例,總有效率9167%。
陳某某,女,65歲,因間歇性右上腹痛,向右肩背放射3年,再發(fā)1日。癥見:右脅脹痛,牽引右肩背,腹脹、納差、大便干結,舌質瘀紫,苔黃膩,脈弦。體檢:除右上腹部膽囊區(qū)有壓痛外,無特殊發(fā)現。多次B超顯示膽囊壁增厚,內有多個大小不等的強光團,膽囊排空功能差,提示為慢性多發(fā)性結石性膽囊炎,近1年來曾發(fā)作4次。有冠心病史已4年,有典型的心電圖改變。中醫(yī)診斷為:脅痛,屬肝郁氣滯型兼有濕熱。方擬:茵陳12g,廣金錢草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白芍12g,丹參15g,桃仁10g,紅花10g,山楂10g,雞內金10g,二芽10g,萊菔子10g,枳殼10g,木香10g,梔子12g,黃芩10g,甘草10g,火麻仁15g。4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服用。二診,脅痛基本緩解,大便通暢,前方去火麻仁,續(xù)服3劑。三診,右脅痛完全緩解,食欲改善,前方去梔子、黃芩。以基本方再進6劑,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恢復日常生活。此后患者不定期地就診,均以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經驗心得】方中茵陳、廣金錢草清熱利濕,增加膽汁分泌;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氣止痛;萊菔子消食下氣;丹參、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能改善膽囊功能,恢復腸道規(guī)律性蠕動;白芍養(yǎng)陰柔肝,緩急止痛,能緩解膽道括約肌的痙攣,改善膽汁引流。理氣藥和活血化瘀藥配伍應用,能提高腸管張力,保持收縮幅度,有利于十二指腸的舒縮和排空,從而促進膽汁的排泄,對控制和預防膽道感染都有重大意義。這與中醫(yī)“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相符合。梔子、黃芩清熱利濕,促進炎癥消散吸收,有利于感染和控制。山楂消食,其山楂酸、黃酮酸和內脂等成分,可使膽汁酸、磷脂與膽固醇的比值升高,減少膽固醇沉著;二芽助消化,與膽固醇、膽色素代謝有關。
【方劑出處】蔣中秋,等廖潤泉教授治療老年慢性結石性膽囊炎經驗介紹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2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