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茵陳蒿湯
【來源】 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傷寒論·陽明病篇》第260條:“傷寒八九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處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去皮。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dāng)利,尿黃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退黃。
【方解】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黃疸病》中指出“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可見茵陳蒿湯以茵陳蒿為主藥,清熱利濕使邪從小便而去,配伍大黃瀉下通便行滯,使邪從大便而去,再以梔子清熱活血使邪從經(jīng)絡(luò),從外而去。由于茵陳蒿湯配伍恰當(dāng),效專力宏,一直在黃疸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經(jīng)久不衰。
茵陳蒿湯與下述的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三方共同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通過汗(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下(茵陳蒿湯)、清(梔子柏皮湯)三大法則,以求得濕熱的出路,從根本上消除發(fā)黃的致病因素。三方有機聯(lián)系,相輔相成,充分體現(xiàn)了仲景的思想方法和學(xué)術(shù)成就。后世所用的治療黃疸(包括陰黃在內(nèi))的諸多方子都是由這三個基礎(chǔ)方衍化而來的。對于以上三方的微妙作用,后世醫(yī)家曾有不少精辟的注釋。清代醫(yī)家尤在涇說:“茵陳蒿湯是下熱之劑,梔子柏皮湯是清熱之劑,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散熱之劑”。這一評注,真可謂得其要領(lǐng),畫龍點睛。
【注意事項】 黃疸乃濕熱所致,由于濕熱郁結(jié)在里,腸胃之氣壅滯不利,臨證中其大便性狀可有不同表現(xiàn),既可見大便不暢或秘結(jié),亦可見大便溏垢不爽,因此,對方中是否一定要用大黃頗有爭議。從張仲景原著精神來看,大黃在該方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清泄?jié)駸?,而不在于通腑。故對大黃的應(yīng)用,不可視大便溏而不爽舍棄不用,在用量上則可根據(jù)大便的溏秘之不同而靈活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