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又稱黃花地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堿地蒲公英或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全草。為我國民間深受群眾歡迎的野菜,是藥食兼用之品。
蒲公英除含有蛋白質(zhì)、維生素、礦物質(zhì)等營養(yǎng)成分外,還含有蒲公英甾醇、皂苷、結(jié)晶性苦味質(zhì)蒲公英苦素、膽堿、菊糖、葡萄糖、果膠、肌醇、咖啡等主要成分。
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尿消淋等功效。中醫(yī)臨床常用于疔瘡腫毒、乳腺炎、頸淋巴結(jié)核、目赤、咽痛、肺膿瘍、闌尾炎、濕熱黃疸、急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近代常用于脂肪肝等疾病。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蒲公英有良好的保肝作用。金氏、施氏等學者用蒲公英注射液或蒲公英乙醇提取物十二指腸給藥,能使麻醉大鼠的膽汁分泌量增加40%以上,系為對肝臟的直接作用所導致。膽囊瘺犬試驗表明蒲公英利膽活性成分主要在樹脂部分,揮發(fā)油的作用微弱而不穩(wěn)定,生物堿及苷類對膽汁分泌無影響。蒲公英注射液肌注或蒲公英煎劑灌胃連續(xù)給藥7天,對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肝損傷,均有顯著降低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和減輕肝細胞脂肪變性的作用。在原代培養(yǎng)大鼠肝細胞模型,蒲公英水煎劑能顯著減輕四氯化碳所致肝細胞病理變化,增加琥珀酸脫氫酶和糖原含量,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電鏡觀察可見四氯化碳所致線粒體腫脹等病理變化減輕,蒲公英這一作用可能與其細胞膜保護作用有關(guān)。
有學者臨床報道,蒲公英可減輕肝的脂肪變性,對肝炎后脂肪肝療效尤為突出,對肝經(jīng)濕熱型脂肪肝較為適宜。對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癥、單純性肥胖癥、膽囊炎及膽石癥者更為適用。每日用量為15~30克,鮮品可加倍。
蒲公英性寒,味苦,且有緩瀉作用,所以胃寒便溏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