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小常識:各種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及特色
【導讀】臭豆腐是中國漢族特色小吃之一,其名雖俗氣、外陋內(nèi)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卻是一種極具特色的風味,古老而傳統(tǒng),一經(jīng)品味,常令人欲罷不能,一嘗為快流傳于大中華圈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發(fā)酵制品。下面就讓小編也講講各種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及特色:
臭豆腐在長沙、上海、北京、臺灣是頗具代表性的小吃。臭豆腐在長沙稱為“臭干子”,以火宮殿為官方代表,毛澤東、朱镕基等國家領導曾光臨并夸獎,美國《食品》雜志也親臨采訪。
臭豆腐臭豆腐是有著豐富文化的民間休閑小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最風光的時代可追溯到清宣統(tǒng)年間,慈禧太后賜名“青方”,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揚天下,據(jù)歷史考證慈禧太后也有吃紹興臭豆腐的嗜好,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紹興臭豆腐好吃,究其原因還是那一壇好鹵,鹵的制做方法極其復雜,不僅僅是用新鮮蔬菜腌制讓其自然發(fā)酵,而是在其腌制和發(fā)酵過程中不斷加入各種香料精心調制,沒有幾年的時間不敢稱老鹵或好鹵,只能稱為清鹵,一壇好的鹵水常常有二十以上的年頭。
臭豆腐菜肴由來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黃山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里,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xiāng)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fā)霉,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后歇伏停業(yè),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颯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yè),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余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嘗,都稱贊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