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血活血降黃湯
【組成】赤芍80~100g 葛根30g 丹參30g 茜草30g 丹皮15g 生地15g
【功效】涼血活血、利膽退黃。
【主治】急性肝炎病程超過1個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黃疸(血清膽紅素>171μmol/L)。臨床見癥:口咽干燥,小便深黃,便干,皮膚瘙癢抓后有出血點,鼻衄,齒衄,肝掌,蜘蛛痣,舌質(zhì)紫暗,舌下脈絡(luò)增粗延長,肝脾腫大等證屬血熱血瘀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兩次。
【方解】病成日久,必致血瘀血熱,瘀血膠結(jié)。尤其是慢性重度黃疸肝炎,治療難度大,黃疸不易消退,且易反復(fù)。故方中重用赤芍酸苦寒,涼血活血,《古書》中有赤芍“專泄肝火,蓋肝藏血,因此清熱涼血”?!侗静菥V目》中述及“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配以葛根、丹參、茜草、丹皮、生地,均為涼血活血之品,善治血分熱。且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明上述諸藥有利膽退黃,改善肝臟及周身微循環(huán)作用。諸藥合用具有降黃和恢復(fù)肝功之功效。
【加減】若心下停飲者,加桂枝15g,茯苓30g;中焦虛寒者,加干姜15g;若陽明腑實明顯者,加生大黃10~15g(后下),元明粉2~4g(沖);皮膚瘙癢者,選加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各10~15g;汗閉者,加麻黃6~9g;嘔者,加生姜10g,姜半夏15g;夾有濕熱者,加黃芩、白茅根各15g;有出血傾向,或血漿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3~4g(沖);有冷球蛋白三聯(lián)證(瘀斑、關(guān)節(jié)痛、疲勞)者,重用茜草,加豨薟草30~45g。
【點評】汪氏認(rèn)為,若長期黃疸不退,90%以上可發(fā)生肝細(xì)胞液化性、凝固性壞死而成為慢性重型肝炎,其病死率高達(dá)87%~100%,不可不慎。因此,加速黃疸消退是改善本病預(yù)后的關(guān)鍵。用本方重用赤芍治療,退黃有效率為94.8%,從而使慢性重癥肝炎的發(fā)生率僅占4%,因而大大提高了該病的治愈率。
【驗案】鄒某,男,44歲,2008年4月8日入院。
主訴:間斷身目黃染4個月余,加重6日?;颊哂?007年12月出現(xiàn)皮膚、鞏膜黃染,12月18日化驗肝功能:總膽紅素49.5μmol/L,直接膽紅素29.1μmol/L,谷丙轉(zhuǎn)氨酶1711IU/L、谷草轉(zhuǎn)氨酶708IU/L,給予甘利欣、谷胱甘肽、茵梔黃顆粒等,肝功能反復(fù)異常。2008年4月9日查肝功能:白蛋白42g/L,球蛋白21g/L,總膽紅素140.2μmol/L,直接膽紅素112.8μmol/L、谷丙轉(zhuǎn)氨酶1410IU/L、谷草轉(zhuǎn)氨酶710IU/L、血清前白蛋白114.46%,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biāo)志物: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余皆(-),乙型肝炎病毒DNA(-),甲、丙、戊型肝炎及自身免疫性抗體均(-)。B超:肝回聲增粗,脾厚,膽囊炎性改變。CT:脂肪肝,膽囊炎,左腎囊腫。西醫(yī)診斷:淤膽型肝炎。給予復(fù)方甘草酸苷、谷胱甘肽、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并于4月23日、4月30日、5月20日3次進(jìn)行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肝功能仍反復(fù)異常,5月27日復(fù)查總膽紅素277.1μmol/L。因西藥無法控制病情、人工肝血漿置換僅能使患者黃疸短暫下降,后即迅速反彈,故請汪老會診。2008年5月29日初診:患者面色萎黃,皮膚、鞏膜重度黃染,乏力,飲食睡眠尚可,口渴不欲飲,大便每日1次,小便自利。舌紅、苔黃,舌下絡(luò)脈青紫曲張,脈細(xì)弦。中醫(yī)辨證:血瘀血熱。治法:涼血活血,利膽退黃。方藥:赤芍200g,葛根90g,茜草30g,牡丹皮30g,炙黃芪30g,桑椹30g,茯苓30g,豨薟草30g,秦艽30g,三棱200g,莪術(shù)200g,桃仁200g,紅花200g,金銀花30g,穿心蓮30g,苦參30g,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患者服上方14劑,乏力好轉(zhuǎn),皮膚、鞏膜黃染減輕,大便每日3~5次,為黃色稀便。復(fù)查總膽紅素降至164μmol/L,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biāo)志物:抗-HBs(+)、抗-HBc(+)。繼用原方。
三診:服上方14劑,無不適,黃疸明顯減輕。復(fù)查總膽紅素87μmol/L,將赤芍、三棱、莪術(shù)、桃仁、紅花均減量至45g。
四診:服上方25劑,化驗總膽紅素37.9μmol/L,直接膽紅素30.3μmol/L、谷丙轉(zhuǎn)氨酶41IU/L、谷草轉(zhuǎn)氨酶63IU/L,堿性磷酸酶142IU/L,谷氨酰轉(zhuǎn)肽酶58IU/L,帶方出院。1個月后復(fù)查轉(zhuǎn)氨酶、膽紅素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