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大師關幼波臨床經(jīng)驗談

  肝病大師關幼波臨床經(jīng)驗談

 黃疸施治要點:
  1.治黃必治血,血行黃易卻
  根據(jù)他對黃疸病因病理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濕熱蘊于血分,“病在百脈”。所謂百脈是指周身血脈,治黃必然要從治血入手,亦即在清熱祛濕(或溫化寒濕)的基礎上,加用活血的藥物,所謂治血就是根據(jù)病邪對血分的影響,使用入血分的藥物,并根據(jù)“熱者寒之、客者除之、虛者補之、逸者行之”等原則進行治療。他常用的治血法有以下幾類:
 ?。?)涼血活血。旨在清血中瘀熱,涼血而不滯邪,使之血脈暢利通達,濕熱得除,熱邪得清,瘀結得散,則黃疸易于消退。常用藥物如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白茅根等。其中生地黃涼血、養(yǎng)陰血;白茅根、牡丹皮、赤芍、涼血活血。
  (2)養(yǎng)血活血。黃疸既是血分受病,若濕熱瘀滯百脈,發(fā)為陽黃,則熱邪必然耗傷陰血。所以血熱血虛兼見者居多,使用養(yǎng)血活血的藥物,養(yǎng)血而不助熱,活血而祛瘀滯。常用的藥物如丹參、白芍、當歸、紅花、郁金等。其中丹參、白芍養(yǎng)血活血偏于養(yǎng)血。紅花活血化瘀,偏于調理氣血,因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活血又須疏氣。郁金疏氣而活血。
 ?。?)溫通血脈。血得寒則凝,若寒濕凝滯血脈,發(fā)為陰黃,則使用溫陽通脈的藥物,常用附子、桂枝。
  2.治黃需解毒,毒解黃易除 根據(jù)他對濕熱蘊毒的看法,濕熱毒邪瘀結,則濕熱益盛,熱助毒勢,毒助熱威,如不加解毒的藥物,則濕熱難以化散。常用的方法和藥物:
 ?。?)化濕解毒。根據(jù)濕邪重濁黏膩的特性,以及濕在上焦須芳化的原則。常用藿香、野菊花、佩蘭、黃芩等。
  (2)涼血解毒。濕熱瘀阻血脈熱盛于濕者,應當加用涼血解毒的藥物,以清血中之毒熱。常用金銀花、白茅根、土茯苓等。
  (3)通下解毒。濕熱毒邪蘊結,偏于中下焦,根據(jù)濕在下焦須通利的原則。常用大黃、黃柏、車前子、金錢草等。
  3.治黃要治痰,痰化黃易散 痰阻血絡,濕熱瘀阻,則黃疸膠固難化,不易消退,化痰法多與行氣、活血、化瘀配合使用。常用藥物:瓜蔞、麥冬、郁金等。
  王×男 36歲,因身黃,下腹脹,尿赤3個月入院。
  現(xiàn)病史:入院前1周開始食欲不振、惡心、繼而身目發(fā)黃,診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給予靜滴谷胱甘肽,口服茵陳蒿湯治療,3個月黃疸仍未消退,總膽紅素達523.6μmol/L,直接膽紅素達235.2μmol/L,當時見證,食欲缺乏、惡心不明顯、少腹脹、皮膚瘙癢難忍、小便短赤、大便稀。舌象:舌苔白、質正常,脈滑數(shù)。
  中醫(yī)辨證:濕熱發(fā)黃(偏于中下焦)治法:清熱利濕,活血退黃方藥:茵陳90g,車前子12g,滑石15g,澤蘭12g,木通10g,牡丹皮10g,澤瀉10g,赤芍、白芍各15g,黃柏10g,當歸12g,瞿麥12g,石韋12g,萹蓄12g。曾加減使用茯苓、甘草、白術、知母等,1個半月痊愈出院。
  按語:本例西醫(yī)診斷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黃疸仍未消退,因曾用過茵陳蒿湯,濕熱由中州移于中下焦,故退黃的重點轉為從中下焦論治,方中重用茵陳清利濕熱并與八正散合方加減,因病程3個月,正氣耗傷,所以佐以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柔肝以扶助正,在治療的過程中加茯苓、白術等健脾利濕之品,也體現(xiàn)了“見肝之病,當先實脾”的基本法則。所以病情雖然頑固,由于抓住了病的本質突出重點和掌握了退黃的主要途徑,因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jù)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更多>>

今日醫(yī)學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wǎng)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jù)。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wǎng) 版權所有 養(yǎng)肝護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