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乙型肝炎:扶正與祛邪共施

  疾病的過程,從邪正的關系來說,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互相斗爭的過程。邪正斗爭的勝負,決定著疾病的進退。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因而治療疾病,就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向痊愈的方向轉(zhuǎn)化。正確處理扶正與祛邪的關系,恰當運用扶正、祛邪,是治療乙型肝炎應當遵循的又一原則。
  急性乙型肝炎在初期一派邪實的表現(xiàn),如惡寒發(fā)熱、黃疸、腹脹、脅痛、惡心嘔吐等,以邪實為主,此時應以祛邪為先。但“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既然有病毒侵襲人體,必然有正氣不足,只不過此時以邪實為主要矛盾罷了。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急性乙型肝炎到了恢復期,邪氣漸退,正虛逐漸顯露,此時治療應扶正與祛邪并重,或扶正為主,兼以祛除余邪,使邪去正復,則病自康復。重型乙型肝炎初期邪氣極盛,進一步發(fā)展邪氣不但不退,正氣亦漸顯不足,到后期可形成正虛氣血欲脫,邪氣留戀不去之勢。所以,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療,早期宜急以祛邪,以頓挫病勢,維護正氣,防患于未然。隨著病情的進展,可采取扶正與祛邪同施,或在扶助正氣、維護生命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病情進行治療。否則,不注意扶助正氣,不但病邪難去,生命也難以維持。
  慢性乙型肝炎多由急性演變而來,濕熱余邪仍然存在,但因肝郁氣滯,氣滯而血瘀,故瘀血亦較為突出,患者常有脅肋刺痛、肝脾大、腹脹便溏、舌紫暗有瘀斑、脈沉弦等癥狀,這是其實的一面。“久病必虛”,由于病程較長,精血內(nèi)奪,可導致肝腎陰虛;肝郁脾虛,化源不足,則肝脾兩虛;如若濕困脾陽,還可引起脾陽不振甚至脾腎陽虛。這是其虛的一面。不要認為慢性乙型肝炎一定就是虛證,而忽視其實的一面,慢性乙型肝炎常是濕熱之邪未盡而正氣內(nèi)損,多呈正虛邪戀、虛中夾實、本虛標實之候。在治療上,單純使用扶正或祛邪均難契合病機,祛邪不能忽視扶正,扶正不能忘記祛邪,同時要分辨主次。對以濕熱為主者,清熱利濕才有利于病體康復。
(本文內(nèi)容/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jù)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更多>>

今日醫(yī)學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wǎng)內(nèi)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jù)。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wǎng) 版權所有 養(yǎng)肝護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