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viralheptitis)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泛,發(fā)病率較高等特點。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肝腫大及肝功能損害,部分病人可有黃疸和發(fā)熱。有些患者出現蕁麻疹、關節(jié)痛或上呼吸道癥狀。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種。以往所謂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經血行感染者稱輸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通過糞-口感染的稱為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近年來經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證實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二種類型,前者稱丙型肝炎(hepatitisC;HC),后者稱戊型肝炎(hepatitisE;HE)。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個月內恢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變?yōu)槁?,少數可發(fā)展為肝硬化,極少數呈重癥經過。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與原發(fā)性肝細胞癌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
(一)傳染源 甲型肝炎的主要傳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亞臨床感染者,在甲型肝炎自然史中,亞臨床型或隱性感染是主要的。甲型肝炎暴發(fā)流行時,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的比例最高為10∶1。甲型肝炎病人在恢復期無傳染性,在流行病學有意義的系甲型肝炎亞臨床型或隱性感染患者。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攜帶者均是本病的傳染源,急性患者從潛伏期末至發(fā)病后66~144天,其血液內都具有傳染性。由于傳染期短,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如慢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攜帶者大。丙型肝炎分布世界各地,無明確地理界限,慢性丙型肝炎和HCV或抗HCV陽性無癥狀攜帶者均是本病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從腸道排出,通過日常生活接觸而經口傳染。甲型肝炎常引起爆發(fā)流行,主要通過水或食物的污染而引起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通過輸血、血漿、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針頭、針灸用針、采血用具而發(fā)生感染,血液透析等亦有感染HBV的危險。乙型肝炎的母嬰傳播主要系分娩時接觸母血或羊水和產后密切接觸引起;但少數(約5%)可在子宮內直接感染。丙型肝炎主要通過輸血而引起,本病約占輸血后肝炎70%以上。戊型肝炎的傳染源主要是患者糞便污染水源或食物,傳染途徑主要通過糞-口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甲型肝炎主要發(fā)生于兒童及青少年,嬰兒在出生后3個月內血清中抗-HAV約60%呈陽性,主要是從母體中被動獲得。6個月后抗-HAV迅速下降,故在兒童期內易得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較多發(fā)生于20~40歲的青壯年。在乙型肝炎爆發(fā)流行時調查表明,血清中抗-HBs滴度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對HBV的抵抗力。丙型及戊型肝炎的發(fā)病者以成人較多?,F知HCV為波及全球的傳染病,約80%~90%的輸血后肝炎為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