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方Ⅰ:丹參、地鱉蟲、生雞內(nèi)金、澤蘭、枳殼、二丑各 90g,淡竹葉 60g,蘆根、海金沙各 30g,大黃 15g,蘆薈 1.5g。
方Ⅱ:王不留行、白芍、南星、甲珠、法夏、三七各 150g,樟腦、 制川烏、地鱉蟲、桃仁、制草烏各120g,附子、延胡索、五靈脂各 90g,冰片、芒硝各 30g。
【用法】 方Ⅰ:每日 1劑,水煎服(合并腹水者,頭3劑須加 元明粉15g沖服,3劑后不再用);10天為1個療程。方 Ⅱ:上藥共 研細末,蜜、醋各半加溫調(diào)和藥末(以調(diào)濕為度)外敷肝脾部位;每劑藥連敷10天,干則調(diào)濕再敷,每天至少敷8小時,個別患者若有 癢痛等局部皮膚反應(yīng),可酌情作局部處理。內(nèi)外合治,10天為1 個療程。
【功效】 清熱利濕,行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
【主治】 肝硬化。證屬肝膽濕熱,氣滯血瘀。
【效驗】 將6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21 例,女11例;平均年齡48歲,平均病程4年;氣滯血瘀型10例,濕熱內(nèi)蘊兼血瘀型17例,脾虛濕盛型3例,肝腎陰虛型2例。對照 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5歲,平均病程5年。治療 組采用上法治療3個療程(4例虛證患者僅用1療程);對照組主 要采用護肝、支持療法及對癥處理。結(jié)果:治療組顯效(主要癥狀 消失,一般情況良好,肝脾腫大穩(wěn)定不變,無叩擊痛及壓痛,有腹水 者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復(fù)正常。以上指標保持6個月~1年)18例,好轉(zhuǎn)(主要癥狀消失或好轉(zhuǎn),肝脾腫大穩(wěn)定不變,無明顯壓痛、 叩擊痛,有腹水者減少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標下降 50%以上)10例,無效(未達好轉(zhuǎn)指標)4例,總有效率87.5%;對 照組顯效4例,好轉(zhuǎn)1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66.7%。兩組總 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其中,濕熱蘊結(jié)兼血瘀型顯 效12例,好轉(zhuǎn)5例;氣滯血瘀型顯效6例,好轉(zhuǎn)4例;脾虛濕盛型好轉(zhuǎn)1例,無效2例;肝腎陰虛型好轉(zhuǎn)2例,無效2例。 【解析】 劉氏所用之藥,來源于民間,經(jīng)整理后應(yīng)用于臨床, 藥物及劑量一般不再加減。治療結(jié)果表明,本方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其中以肝膽濕熱型為好,其次是氣滯血瘀型,對脾虛濕盛及 肝腎陰虛型則幾近于無效。提示即使是民間驗方也仍須辨證使 用。本方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劑量大。其劑量超過常規(guī)劑量數(shù)倍 乃至10余倍,且藥性猛烈,但除外幾例虛證不任藥力,大部分患者 用后均無不良反應(yīng),且療效較好。由此可見,治大病須用大方,杯 水車薪無濟于事,沉疴痼疾宜用虎狼之藥。此即《內(nèi)經(jīng)》“有故無損”之意。二是內(nèi)外結(jié)合,使藥力直達病所,選用瀉熱利濕、活血 祛瘀藥物以蕩滌濕熱、活血逐瘀;更用氣味猛烈,融寒涼溫燥、化痰 軟堅之藥于一爐而組成外敷藥,直接作用于腫大的肝脾。
【來源】 劉宜進 中藥內(nèi)外合治肝硬化32例臨床觀察 湖 南中醫(yī)雜志,1999;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