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證】精神疲憊,面色蒼白或晦暗,肢倦乏力,畏寒喜暖,脅肋及胃脘部隱痛不適,腰膝酸軟,納差腹脹,或下肢水腫,大便稀溏,或五更泄瀉,舌質(zhì)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脈沉細(xì)或沉遲。
【治則】補腎健脾,溫化濕毒。
【方藥】保元湯加減。
黨參、白術(shù)、山藥、薏苡仁、桑寄生、穿山甲各15克,補骨脂、茯苓、澤瀉、陳皮、虎杖、土茯苓、建曲各12克,大腹皮10克,三七(沖服)3克,肉桂5克,干姜、甘草各6克,大棗6枚。
【方解】方中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益氣健脾,肉桂、干姜溫運脾陽,補骨脂、肉桂、澤瀉、山藥、桑寄生補腎益陰助陽,虎杖、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大腹皮、薏苡仁、茯苓利水滲濕消腫,穿山甲、三七活血化瘀軟堅,陳皮、建曲理脾和胃,大棗補氣和中。諸藥合用,健脾益氣,化濕解毒,活血軟堅,補腎陽兼顧滋腎陰,適用于脾腎陽虛、濕毒久羈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注意】雖然慢性乙型肝炎濕熱易傷陰,病至后期以肝腎陰虛者多見,但陽虛之體發(fā)病,或慢性乙型肝炎前期久用清利傷陽之品,毒戀陽虛,出現(xiàn)脾腎陽虛之證者也時常可以見到,臨證時應(yīng)仔細(xì)辨證,以免誤診。
脾腎陽虛型慢性乙型肝炎均有不同程度的濕毒存在,且肝脾大,有瘀血內(nèi)阻的情況,所以治療應(yīng)在健脾益氣、溫腎助陽的基礎(chǔ)上,注意適當(dāng)配合化濕解毒、活血化瘀軟堅之品,以提高療效。另外溫陽應(yīng)注意陰中求陽,可多用溫潤之品,少用溫燥之藥,否則陽虛不除,溫燥中生,不僅患者畏寒喜暖、納差腹脹、下肢水腫、大便稀溏等癥狀難以改善,還可引起黃疸,轉(zhuǎn)氨酶持續(xù)不降甚至反而升高等。